谈谈青春期:一个被叫“哥”的女孩
01
很多人问我,我的家庭教育著作《奶蜜盐》为什么叫“奶蜜盐”呢?写它的目的何在?
其实这样的书名好理解,同时,你只要看一下这本书的目录就会知道我写这本书目的何在——要从根源上去思考家庭教育的问题,从根源上思考一个人生命成长的问题。
有个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,她说她一直在看《奶蜜盐》,一直在听“文质说”(我的一档线上课程),跟孩子的关系也都挺好,但还是有问题困惑她:她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宅家的这一段时间里,状况变得非常不好。
孩子回学校后一考试,就从原来班级的前几名掉到了后几名,再细查一下,才发现孩子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跟别人聊天,而且班上有很多同学叫她这个初二的女生“哥”。
做妈妈的有点生气:怎么能叫“哥”呢?我读小学、初中的时候都被男生保护,她一个女孩子难道要她来保护男生吗?其实,她和女儿成长的时代已经不同,做父母的不要太敏感。
还有一点是:现在时代确实不同了,我觉得在某些方面女生要比男生成长得更好一些,现在对儿女的教育和过去的育儿观有很大的不同,希望女孩子像男孩一样,对男孩子又过于宝贝,从这一点来说,女生成长有一些优势。
其实一个女孩子被叫成“哥”,大概也是因为她的一些优势,比如说她很有号召力,很有担当意识,性格很率真,乐于助人。
在班级里,有号召力的人就是领袖。被叫成“哥”,意味着她是班级的一个领袖,这没什么不好。
但是这个妈妈非常在意的是:孩子原来学习成绩很好,现在成绩差了这么多,她认为自己要好好反省,也许是自己对孩子管教不够严,太放任她了,所以致使孩子成绩掉下来了。
孩子在初二时,到了比较爱出状况的青春期,她一定会遇到一些个人成长的问题,强调“个人”这个词,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如此,你的孩子会如此,可能是因为她比较特殊,这是一方面。
另一方面,这个老师就提到,她孩子特别喜欢跟学业成绩不好、习惯不好的同学玩。在小学就这样,好不容易改过来了,到中学还是这样。
她一方面被同学叫成“哥”,另一方面情感又很脆弱,稍微被批评一下就哭。
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,我就问她:“为什么孩子会稍微批评一下就哭呢?孩子是不是从小就跟你在一起?”
这位妈妈告诉我,孩子断奶以后就被送到爷爷奶奶家,虽然周末父母会去看她,到了寒暑假、节假日也会跟孩子在一起,但是孩子三岁以前基本上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,三岁之后爷爷奶奶跟他们一起回到城里来,还是以爷爷奶奶管教为主。
后来到了七八岁,发现爷爷奶奶的教育方法有一些问题时,妈妈就自己带孩子了。
实际上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千万不要低估了她离开你后产生的种种后果,这就是《奶蜜盐》里我最强调的一点。
什么叫好父母?好父母的第一个前提是:不是有好的教育方法,而是你必须跟孩子生活在一起。很多孩子成长出现的麻烦,并不是父母的教育方法错了。
第一步也是最为致命的差错就是:你没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,过早地跟孩子分离。
我在谈爷爷奶奶照顾孩子这个话题的时候也谈到,实际上爷爷奶奶怎么照顾孙子都可以,因为爷爷奶奶的任务不是教育孩子,他们在家里最重要的角色是爱跟满足,真正能够给孩子安全感的、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。
如果父母没有尽到责任,父母早期没有跟孩子在一起,几乎毫无例外地,他们的孩子难以获得真正的自信,而一个人如果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,就会造成对他一生的麻烦。这种影响对一个人来说,就是一种宿命。
02
还有个母亲,说孩子到了青春期脾气特别大,稍微一说她她就生气。这位妈妈问我有什么解决办法。
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,其实孩子到了青春期应该多表扬、少批评,大人们可以提出建议,但是不要太多,因为孩子会不耐烦,会不愿意听从。
另外,并非只要孩子不对就要提醒。就好像是如果你有什么不对,我每次一看到你就提醒你,你能受得了吗?
早上起床慢了、刷牙慢了、衣服穿不清楚、吃饭慢了等等诸多不对的地方都提醒,对孩子来说完全不能接受,为什么?
这就涉及到一个人成长的核心问题:人不是靠提醒长大的,人成长更核心的是:要在鼓励中长大。
鼓励其实是帮助他自我成长,提醒是必要的,但是需要谨慎,父母不能把孩子的生活内容都变成对他的教育内容,都变成对他的提醒。
不要觉得只要不提醒孩子,孩子的成长就要出问题,如果这样做,就很容易让亲子关系变得糟糕。
所以我认为,如果父母是老师,又是一个对孩子要求特别严的人,是一个时不时就对孩子这也提醒那也提醒的人,那么他们的亲子关系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。这是其一。
其二,很多人说到了青春期后,孩子有逆反心理。其实不能简单地用“逆反”这个词来概括青春期的孩子的特点,因为这个词多多少少带有贬义性质。
青春期是孩子快速发展的时期,很难控制自我行为的,情绪也是特别高涨, 同时自我意识发展非常快。
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特别强的自尊心,这是孩子的价值观、生命意识高速发展的一种体现,所以这个阶段他们最需要尊重。
虽然有时候他们在情绪上难以把握分寸,对某些事情难以判断,做事时难以达到更好的标准,但是对这些你不能着急,不能有太强的纠正、改变心理,不能有太迫切的提高心理,因为你这样的心理会跟孩子的强烈自我意识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,容易导致亲子之间发生不愉快。
处理青春期孩子的一些状况,很重要的一点在于: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,都应该回到对生命的理解中来,而不仅仅是用经验解决它。
用你经历过、别人的孩子经历过的经验标准,来对你的孩子作某种判断,是有点武断的。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既有共性的东西,又有他自身的成长逻辑。
# 热门课程 #
▲扫码听课
# 相关阅读 #
精彩预告 | 面对新的挑战,教师该如何作为?“教育行走”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线上特别课程即将开播!
推荐 | 九年级,我们不焦虑——请焦虑的父母翻开《新父母教程:九年级的孩子》